发布时间:2025-10-15 17:55:43    次浏览
1945年初,欧洲战场的战火仍未平息,但战争的结局已经昭然若揭了。德国正在全面撤退,盟军即将进入西线的莱茵兰(Rhineland)地区。在东线战场,苏联人距离柏林已经不到400英里。在德国1938年到1941年间的入侵中,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战前政府都垮台了。国家间的边界线不断变动。工业、经济和国家基础设施尽皆摧毁。难民随处可见,战争和政治混乱使他们流离失所。德国很快将落入敌国手里。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的三巨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在黑海(Black Sea)海岸克里米亚半岛(Crimea)的雅尔塔(Yalta)进行了会晤,商讨欧洲战后的安排。在这8天时间里,他们就战败国和被解放国家的新政府及边界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初,雅尔塔会议被誉为一次成功的会议,但到了今天,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次会议是失败的。有关这次会议的传言相当混乱,有些事情确有其事,有些则是子虚乌有。但不管怎样,雅尔塔会议与冷战的开端以及苏联对东欧和中欧的控制是有联系的。由于斯大林拒绝出远门参加会议,所以会议地点选在了苏联境内被战火摧毁的雅尔塔。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就是花10年时间来研究,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更糟糕的地方(来举行会议)。”咖啡?没有,还是来点伏特加吧!雅尔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顶端,面朝黑海,离巴拉克拉瓦(Balaclava)不远。1854年,英国轻骑兵旅(British Light Brigade)曾在这里面对俄国人的炮口冲入了“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在罗曼诺夫王朝(Romanovs)时期,雅尔塔是一处皇家行宫,但德国人在1944年撤离时把大部分建筑都破坏了。苏联人设法对房屋进行了整修,但整修后也只是刚刚能满足与会人员需要。美国代表团与英国代表团大约700人先在马尔他会和,然后乘飞机前往苏联。机场上的飞机大多是C-54“空中霸王”(Skymasters)运输机,飞机一架一架单独起飞,在夜色掩护下长途跋涉1500英里才能到达目的地。飞机在夜间飞行是为了避免被德国空军的截击机发现,那时这些分散的截击机仍在巴尔干半岛活动。罗斯福和丘吉尔搭乘的飞机有P-38战斗机护航,其他飞机则没有防护措施。飞机在距离雅尔塔85英里处的机场降落,而后代表团乘车南行,沿崎岖不平的道路驱车6小时后才能到达“俄罗斯的里维埃拉”(里维埃拉是指从意大利拉斯佩齐亚沿地中海到法国戛纳一带避寒游憩胜地,译者注)。 罗斯福一行下榻在距里瓦几亚小镇5英里处的里瓦几亚宫(Livadia Palace)。里瓦几亚宫建于1911年,有116个房间,是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及其家人的夏宫。不久前,里瓦几亚宫还在被德国南方集团军群(German Army Group South)占据。斯大林的总部就在海边的Koreiz宫,英国代表团下榻在沃伦佐夫宫(Vorontsov Palace),彼此相距大约12英里。在雅尔塔,生活设施(尤其是公共卫生间)非常缺乏。除最高领导外,其他人都要排队等候。俄国人从莫斯科运来一张双人床供丘吉尔使用,这已经是少有的奢华了,丘吉尔喜欢在这张床上工作和阅读报纸。每天中午,俄国人都会提供卷心菜汤。早餐大家吃的是麦乳和大蒜调味的奶油。一天早晨,罗斯福的参谋长威廉•D•莱希(William D. Leahy)海军上将要求提供点鸡蛋、面包和咖啡。15分钟后,服务员给他带来了鱼子酱、火腿、熏鱼和伏特加酒。美国代表团中包括政府高级官员和军队高级领导。新任国务卿小爱德华•R•斯特丁纽斯(Edward R. Stettinius Jr.)在外交政策方面还是个新手,但有了精明强干的驻苏联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协助,不利的局面得以扭转。打入美国国务院的苏联间谍阿尔杰•希斯(Alger Hiss)也参加了会议,不过没有迹象显示他在雅尔塔搞过什么破坏。 希斯通过苏联的军事情报管道向上司汇报情况,但他的上司对雅尔塔会议的议程不是特别感兴趣。丘吉尔率领的代表团阵容强大,由他多年的朋友和同事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坐镇。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是他的门生外交部长莫洛托夫(Molotov)。在斯大林的提议下,为了给坐轮椅的罗斯福提供方便,会议在里瓦几亚举行。全体会议一直由罗斯福主持,从下午4点开始持续到傍晚结束。在当天的全体会议召开之前,代表团中的外交人员和军事人员会召开各自的会议。雅尔塔会议上没有太多的文书工作。会议没有官方的记录文件,与会国自行记录,并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份概括性的联合公报。全体会议宽松的氛围使罗斯福和丘吉尔如鱼得水。两人都喜欢在会上发言,而且经常会即兴发言。在雅尔塔,斯大林一直在围着罗斯福和丘吉尔周旋。当时罗斯福63岁,是三巨头中年龄最小的。罗斯福一直饱受慢性病折磨,这使他看上去更加苍老,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他就去世了。尽管身体虚弱,但在雅尔塔会议上他仍然思维敏捷,充满智慧。在政治上,他凭直觉行事,且富于个性。罗斯福认为苏联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潜在的威胁。他置哈里曼的劝告于不顾,倾向于信任斯大林。 大西洋宪章与很多美国人一样,罗斯福对划分“势力范围”很反感,划分势力范围是强国在19世纪的做法,在其势力范围内,强国可以任意支配(即便不能说是直接统治)弱小的邻国。罗斯福坚持民族自决原则,并且希望欧洲的殖民帝国解体。雅尔塔会议时丘吉尔70岁,他曾带领英国度过了战争中最黑暗的日子。到了1945年,相对于美国,英国的实力在逐步衰退。那时,美国的参战兵力已经是英国的两倍多了,而且还取代了英国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丘吉尔心知肚明,但他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1941年,丘吉尔和罗斯福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宪章承诺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不过,在那时,丘吉尔的目的是把美国拖入战争。他并不认为民族自决的原则适用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与罗斯福不同,丘吉尔非常认同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举行了双边会晤,并在巴尔干半岛划定了势力范围。根据丘吉尔提出的方案,英国在希腊获得了主导权(希腊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内),作为交换,苏联获得了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霸权地位。英军解除了希腊亲共军队的武装并扶植建立亲英政府,苏联对此没有进行干涉。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打算建立战后的欧洲力量平衡,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他认为,如果波兰能够实现独立,那么将具有巨大的价值。考虑到美国军队战后可能会很快返回国内,丘吉尔还打算增强法国的力量以加强西方国家的防御。66岁的斯大林认为,苏联在欧洲战场作战没有得到西方盟友的太多支持,他们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才开辟第二战场。他认为,就苏联红军占领并控制的领土进行谈判没有任何道理。在斯大林看来,邻国获得自由对苏联来说是一种安全威胁。德国曾两次通过波兰入侵苏联。斯大林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东欧国家的民族自决问题。美国和英国早就表示他们不会为了小国的利益而损害联盟的团结。1943年三巨头在德黑兰首次会晤时,罗斯福和丘吉尔答应,斯大林从德国人手中夺回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后可以将其据为己有。 罗斯福的主要目标罗斯福的雅尔塔之行有两个主要目标:劝说斯大林对日本开战以及使苏联支持并加入联合国(罗斯福是联合国的主要发起者)。美国已经结束了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战事。英国对日本作战发挥不了多少作用,而苏联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中立协定,那时斯大林需要集中精力应对欧洲战场的战事,不想在东部边境分散精力。罗斯福并不认为通过海上封锁和B-29轰炸机战略轰炸能够使日本很快投降。正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开发的原子弹也不是罗斯福考虑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要击败日本最终还是需要进攻日本本岛。令罗斯福感到高兴的是,在雅尔塔,斯大林同意就之前在德黑兰商讨的事项达成协议,并承诺会在德国投降后立刻对日本宣战。在一项秘密协议中,罗斯福同意苏联把远东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按照协议,苏联将占有库页岛一部分和千岛群岛,拥有大连不冻港和旅顺港的使用权,并与中国共同管理运营满洲铁路。按照罗斯福的设想,联合国将授予“四大警察”(指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行政管理权,以保障世界安全。在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庄园,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此讨论建立联合国并草拟联合国机构组织草案,译者注)会议上,这一设想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雅尔塔,斯大林几乎全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不过,斯大林想让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只是苏联在联合国获得的这两个额外席位在当时没有公开。法国被增补为第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还被批准为第4个德国占领国。这两个重要目标的实现令罗斯福兴高采烈,为确保不出什么意外,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对斯大林软化了立场,这些问题包括德国的赔款问题以及波兰的新国界和新政府问题。在盟国中,德国入侵对苏联造成的痛苦和损失最大。德军从莫斯科撤退时,把沿途的一切破坏殆尽。斯大林提出,德国应该向盟国赔偿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应该归苏联所有。他说,这点赔款大约占苏联实际战争损失的百分之二十。丘吉尔主张压缩赔款金额。他列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例子。那时战胜国并没有从德国获得太多的惩罚性赔款,因为德国没有能力赔偿那么多钱。战争破坏了世界经济,战胜国总共从德国得到了大约10亿英镑赔款,这还是在美国为德国提供贷款的情况下获得的。1945年时,美国并不想让德国赔款,但也认为战后德国人的生活标准没有理由比苏联人高。最终,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是认同了斯大林提出的赔偿金额,但赔偿要以实物的方式偿付而不是以现金的方式偿付。因此,苏联夺占了在其德国占领区内(1944年建立)的工厂、车辆、“剩余”食品和原材料。苏联还采用强制德国人劳动的方式使德国偿付其余赔偿。。 争波兰丘吉尔说:“召开雅尔塔会议的最迫切的动因是要解决波兰问题。”在雅尔塔召开的8次全体会议中有7次讨论了波兰问题,但一些重要决定在会议召开前就早已做出了。1939年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了波兰,苏联得到了波兰东部三分之一的领土。雅尔塔会议确认了盟国在德黑兰达成的共识,即苏联保有1939年取得的波兰领土,作为补偿,波兰将在西部获得部分盟国占领的德国领土。最终,波兰领土向西移动了100多英里。确定德国与波兰新边界的工作被推迟了,直到1945年三巨头最后一次在波茨坦会晤时,边界才最终得以确定。在波兰,有两大集团对战后国家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争夺。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开展活动,并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卢布林波兰人”(Lublin Poles)则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卢布林是波兰东部的一座城市,是这一集团的发祥地。1944年,“卢布林波兰人”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华沙(Warsaw)起义期间,效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家乡军(Polish Home Army)被德军歼灭了,而从东部地区开进到华沙的苏联红军却按兵不动,没有给波兰家乡军提供任何帮助。这次起义持续了43天,在此期间,德国人杀害的反抗者超过了20万人。德军撤离后,“卢布林波兰人”进入华沙,并建立了临时政府。 斯大林的手腕丘吉尔和罗斯福努力说服自己斯大林对波兰建立联合政府和实施自由选举是持开放态度的,尽管在1945年1月他已经给予波兰临时政权外交承认了。据丘吉尔说,斯大林曾说选举可在“一个月之内进行,除非前线出现一些重大失败,而这是不大可能的”。斯大林表示要进行合作令罗斯福和丘吉尔感到满意,因此他们就没有挑剔联合公报上的某些措辞。公报指出,“应在更广泛的民主基础上改组目前在波兰境内发挥作用的临时政府,以容纳波兰国内外民主领袖”。公报中提到了波兰临时政府的名称,但对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却只字未提。公布还承诺要“尽快进行自由和不受他国控制的选举”。由苏、美、英三国代表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将在莫斯科与波兰人就临时政府改组事务进行会商。美国人非常重视在文件中加入一些鼓舞人心的词句,斯大林则是乐于从命。雅尔塔公报中有一篇“欧洲解放宣言”,宣言对《大西洋宪章》以及“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予以了确认。回国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宣布雅尔塔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丘吉尔告诉下议院,他相信“斯大林元帅和苏联领导人愿意与西方民主国家平等相处并建立诚挚的友谊。”在国会演讲中,罗斯福说,“我们在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他引述雅尔塔协议中描述的“自由、独立和繁荣的波兰”作为会议取得的成果之一,并说雅尔塔协议应该能为“势力范围”这一旧体系“画上一个句号”。然而不幸的是,正如丘吉尔后来所言,“我们的美好设想很快就落空了”。波兰毫无进行选举的迹象。苏联以其控制的临时政府为楔子,阻止反对派候选人参与组建新政府的讨论,并拒绝美国和英国派出观察员。“埃夫里尔是正确的,”罗斯福说,“我们不会跟斯大林打交道。”1945年4月,在罗斯福死后,斯大林在一封写给丘吉尔和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的信中透露了他的意图。他说,“苏联政府不能容忍在波兰存在一个敌视苏联的政府”。随着波兰形势的发展,美国国会和新闻媒体对雅尔塔会议的热情消退了。而且,苏联在联合国获得额外席位的消息一经披露就引起了人们更大的骚动。然而,局面已经无法扭转。7月份,美国和英国承认了波兰的亲苏联政府。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此时距德国投降已经整整3个月了。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在8月15日投降了。苏联红军横扫满洲,运走了俘虏和战利品并在远东地区占据了更多领土。苏联的行动对对日战争的最终结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1946年,丘吉尔声称横贯欧洲大陆的“一副铁幕已经拉下”。在铁幕之后,东欧国家又被苏联控制了40年。后来,在谈及雅尔塔的8天会议究竟取得了什么实际成果时,哈里曼说道,“就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达成的协议是雅尔塔会议取得的最实际的政治成果”。雅尔塔会议并非如烟往事20世纪50年代,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编造了脱离事实的故事,“雅尔塔会议上的背叛者”成为了他的抨击之辞的一个主题。麦卡锡声称,希斯(那名苏联间谍)是“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首席顾问”。不管怎样,对雅尔塔会议的批评还是跨越了党派的界限。1997年5月,克林顿总统的密友、副国务卿斯特罗布•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半球很多国家在雅尔塔会议的阴影下痛苦地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雅尔塔这一地名已经成了为维持大国的势力范围而肆意牺牲小国自由的一个代名词。”有关雅尔塔会议的争论在2007年5月又重新爆发了。在去往莫斯科参加战胜纳粹德国60周年纪念活动的途中,小布什总统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发表演讲,公开抨击了雅尔塔会议的结果。“雅尔塔协议与不公正的慕尼黑协议以及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一脉相承,”小布什说,“大国政府在谈判时再次牺牲了小国的自由。只不过这次是为了稳定而牺牲自由并导致一个大洲的分裂和动荡而已。中欧和东欧数百万人被囚禁将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小布什回国后,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和罗斯福的支持者对小布什的言论进行了猛烈反击。《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的雅各布•黑布鲁恩(Jacob Heilbrunn)称小布什的言论为“低级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对罗斯福诽谤”。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Robert Dallek)说:“那种认为罗斯福和丘吉尔把东欧送给苏联的观点纯粹是无稽之谈。”冷战历史学家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说:“即便没有雅尔塔会议,欧洲仍然会分为两大势力范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说:“我国人民不但保卫了祖国,而且还解放了11个欧洲国家。”当代著名雅尔塔会议分析家、历史学家S•M•普洛奇(S. M. Plokhy)评论道:“与独裁国家或集权主义国家结盟时总会要付出一些代价。如果你为某个盟友提供便利,并使他成了气候,那么就很难再去控制他。”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而言,顶多可以说雅尔塔会议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当时,美国可能还有更多的手段可以利用。苏联得到的美国战时借贷已经耗尽,斯大林迫切需要在战后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即使如此,斯大林的立场还是很强硬,并且决定要控制东欧。当时要阻止斯大林是不大可能的。在三巨头会议期间,斯大林几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包括西方承认苏联控制东欧的合法性,而他只付出了很小代价。